《大洋之间的灯光》导演德里克受专访 讲述电影人斗志昂扬的故事

栏目:影视综艺 关键词:大洋之间的灯光 受专访 编辑:baoling 时间:2017-02-25 12:05:18

德里克的祖上有意大利和德国的混血血统(他的姓氏发音其实是"See-Ann-France"),他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科罗拉多州,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习电影专业,师从两位倍受尊敬的非商业电影人Stan Brakhage 和Phil Solomon。他当时的电影学习采用了非常具有实验性的教学方法。

德里克·斯安弗朗斯导演

“作为一名艺术家,时刻保持自省很重要”,曾经执导《蓝色情人节》、《松林外》和《大洋之间的灯光》的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并不像很多电影人那样,对于对外宣称自己是艺术家这件事十分小心,他很敢说话,会直言不讳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日前德里克在洛杉矶接受了独家专访,他强调作为一名电影人,为金钱和为艺术工作应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同时他还深切表达了自己对拍摄制作电影的热爱之情。

德里克·斯安弗朗斯在工作上永远斗志昂扬,充满激情的导演。他说:"我会接拍广告。这样我能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同时这也是让我的作品保持单纯的一个办法。我拍广告当然会有收入,然后我再拿着这些钱去拍自己喜欢的电影。"

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德里克坦言道,不能陷入外界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中。他一点都不开玩笑的说到:"作为一名艺术家,时刻保持自省很重要。这样你做人做事就会有个度。"他说的这个观点,对很多人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

这条路就意味着你既要坚持自己的直觉和内心,同时还要从别人兜里掏钱去拍很个性化的故事,而如果成功了,你还要从公众的种种赞美声中抽离出自己的内心,保持原本的自己。但是德里克把这一点已经做得很好了。

德里克·斯安弗朗斯凭借《蓝色情人节》获得瞩目

德里克的祖上有意大利和德国的混血血统(他的姓氏发音其实是"See-Ann-France"),他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科罗拉多州,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习电影专业,师从两位倍受尊敬的非商业电影人Stan Brakhage 和Phil Solomon。他当时的电影学习采用了非常具有实验性的教学方法。

这一点也许正好解释了为什么这位已经是两个孩子的42岁父亲能成为如此稀少的佼佼者——他学识渊博,可以说从默默无闻到一跃成名,虽然以前从来没有过高票房纪录,但却能有机会给著名的电影公司拍摄制作一部大部头电影。

1998年德里克的首部电影《亲密兄弟》甚至都没达到在影院播出的准入门槛,而他另外两部叙事型的故事片,先抛开大腕儿演员不说,基本上吸引的观众都是铁杆影迷,而不是一般的主流观众。

一部是瑞恩·高斯林和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演的《蓝色情人节》,影片以100万美元预算获得了1200多万美元的收入;另一部是瑞恩·高斯林和布莱德利·库珀主演的《松林外》,该片以1500万美元的预算获得了3500万美元的收入。

德里克的最新作品是《大洋之间的灯光》由现实生活中的情侣拍档迈克尔·法斯宾德和艾丽西亚·维坎德饰演。影片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老兵汤姆(法斯宾德 饰)带着他年轻的妻子伊莎贝尔(维坎德 饰)来到了一个偏僻的澳洲小岛当起了灯塔看守人。

远离硝烟的夫妇俩过着平静的生活,唯一的遗憾就是他们无法生育孩子。一天海边冲上来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个女婴和她父亲的尸体,夫妇俩决定违背灯塔看守人的规定,把这个小孩抱回来领养,但他们的这个决定却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在采访中,德里克这样评价他的新作,"我倒觉得这部电影像极了以大卫·里恩作品风格为背景的约翰·卡索维茨式的电影。"他引用了两位差别迥异但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师级导演。

约翰·卡索维茨是美国独立电影的先驱,他的电影有一些是个人赞助的,极具个人主义,所采用的实验性拍摄手法和即兴表演的形式开创了美国国内独立电影的先河。而英国出生的里恩则与之不同,他擅长导演大型史诗巨作,比如《日瓦戈医生》、《桂河大桥》和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

对于德里克来说,这两种大相径庭的风格对他而言并不矛盾。他能够很好的将它们融为一体。他觉得《大洋之间的灯光》是亲民的,不是那种为了描写人性的欲望和脆弱就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史诗巨作。他第一次在职业生涯中收获了除自己剧本之外的创作灵感。

德里克评价《大洋之间的灯光》像极了大卫·里恩作品风格为背景的约翰·卡索维茨式电影

"在拍完《松林外》之后,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讨厌自己。我自己都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很恶心。"德里克坦言到。我一直以来特别期待自己能有一部改编的电影作品,我花了一年时间研读了许多脚本和著作,我试着去理解故事的核心内容,努力尝试找到契合点。

可我真的一丁点儿感觉都没有。那段时间真的很难熬。但是当我读了M.L. Steadman的书后,我一下子顿悟了。就像在我耳边响过一阵清脆的铃声一样,故事和剧情一下子在我面前变得清晰起来。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部书的作者。她那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让我一下子热血沸腾。坦白说很多电影其实都缺少一种真正的情感,而我也并不想逃避这一点。这部电影有很多特别不好表现的场景,比如不幸流产,孩子被人夺走等等。剧情中有太多不幸的事情,而在我改编的电影里,我觉得最精彩的就在于这些地方,我一点都没有想回避或者逃避这些悲剧色彩。

德里克心里清楚,他必须要为这部改编的电影找到两个合适的主演。"从我第一部电影到《蓝色情人节》已经有十二年的时间,在这十二年中,我一直保持写记录的习惯,我对记录现实生活中的点滴事情上了瘾,"德里克说到。"

现实生活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那么快,我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很着迷,而作为一名电影人,我不断努力着在电影里表现出真实生活的场景。我营造了很多贴近实际生活的剧情和场景,在这种氛围下,大家不是在演戏,而真的就是在上演真实的生活。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找到对路的演员班底。

我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想到了法斯宾德。他一直是我喜欢的演员,我觉得他应该适合演tom。因为他特别聪明特别有头脑。tom是个理性的人,他的大脑决定了一切。他天生就是个先思考后行动的人。在电影中你也很难看到法斯宾德真实的内心情感。我能看到的是他充分发挥了理智压倒情感的表现,就像自动上弦的永磁电动机一样,消灭了各种多愁善感的情绪。

法斯宾德绝对能演出来这种感觉,平时在跟他相处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当他在看着你时,好像能控制你似的。但是在电影中却很难有机会展露他的内心世界。所以我需要一个跟他相反的角色,这个人是开启tom心灵的钥匙。"

德里克接着说:"为了Isabel这个角色我找了好多演员试镜。Isabel是一个非常感情用事的人。对Tom来说,他俩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Isabel总凭着直觉行事,对好多人和事都会全情投入。如果她爱上一个人,那肯定就想要结婚。如果她发现在破旧的小船里有一个小婴儿,那她一定会想把她带大。如果你背叛了她,那她永远都不可能再跟你说话了。她是跟着感觉走的那种人。

所以我也要找到很像Isabel的演员才行,而且要有足够的勇气能承担起这个角色。在试镜之前,我跟负责挑选演员的导演弗兰辛·梅思勒说,我要的女演员,就要像电影《受影响的女人》中的吉娜·罗兰兹一样,或者是《乱世佳人》中的费雯·丽,再或者像《破浪》中的艾米丽·沃森。梅思勒告诉我,那你找艾丽西亚·维坎德就对了。"

维坎德之前主演过《机械姬》和《丹麦女孩》,在圈里她也算不上是红人。但是德里克相信梅思勒的判断,而结果也没让他失望。"艾丽西亚在她试镜的时候特别卖力。在试镜的过程中她表现的很勇敢。她把所有情绪由里而外的表现出来了。"

德里克掰着自己的手指头说道。"不过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会让人挺难受的。一般人很难像她那样把感情就这样赤裸裸的袒露在别人面前。但是她做到了。我觉得她这样的演员才可以站在tom身边,成为对tom来说很棒的、很勇敢的另一半。"

随着采访逐渐接近尾声,记者绕回了之前谈到的话题。德里克说过拍完《松林外》之后,他连自己都很厌恶自己的想法,记者希望他能对此再更深入的说一些东西。除了他公开表示过要有自省精神之外,他的这种自我厌恶的感情是否跟电影的商业预期值有关?

或者是跟电影本身的表现力有关?还是说会不会跟评论界的反响有关系?因为和《蓝色情人节》相比,外界对他的评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不是的,其实这就是生活。"德里克嘬了两口咖啡后说道。"人有时候会不自觉的有点自恋,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而且会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实际上一想,谁会在意我的个人问题呢。拍《松林外》那会其实正赶上我的第二个孩子Cody出生。我那时候特别怕自己会因此变得脾气暴躁。我也怕把这一点遗传到我孩子身上。

因为我就是遗传自我父亲,我父亲遗传自我祖父,而我祖父是遗传自他的父亲,就是从我祖父父亲那儿开始的,我很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就这样我们一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所以《松林外》其实是一部比较个性化的作品。后来我也慢慢想明白了,其实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在意你的私事。

不过在公众面前暴露的太多也会有风险。就像是我现在正在跟你说的很多事情,我说了一些我家人的事,可他们从没想过自己也会被别人知晓,更从没想过要当个艺术家。你知道的,艺术家们免不了会被人各种的评论和审查。所以我其实已经厌倦了总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我真的特想创作一部改编作品。"

《松林外》海报

说到这里德里克停顿了一下,习惯性的掰了掰右手指的关节,在他右手关节上纹着"AMIGO"字样的刺青(AMIGO在西班牙语中是朋友的意思)。他接着说:"但我不会接受我自己都不理解的剧本。其实在过去几年中我有过很多机会,也接触过很多改编的剧本。后来这些剧本都被搬上了银幕,也取得了成功。但我一个都没有接,因为我自己都不太理解这些内容。

但是,当这次这个剧本出现的时候,我当时就觉得,虽然这个剧本的剧情仍然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展开的,而这一点跟我之前的作品内容其实都差不多,也是讲的善良的好人由于做出错误决定后,所承受的令人煎熬的后果,但即便就算是这样,我也特别喜欢。"

这次访谈即将结束。德里克将话锋转到自己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自我怀疑的精神。他说:"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会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求知精神。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知道有一种药叫做Adderall,可以帮住人们集中精力,其实这是一种治疗注意力缺失和多动症的药。吃这个药能消除'创作枯竭症'。

但对我来说,我觉得如果一个作家得了'创作枯竭症',实际上这才是最关键的时候,这正是你能更好完善自我的时机。所以面对困难和问题我经常会迎面而上,我会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不会吃药。我还想再长寿一点呢。我要求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我从来没有满足于当下而止步不前过。"

也许德里克的经历不是放在每个人身上都能适用。但正是他的很多观点才激发出了电影中那些激动人心的情感瞬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